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开始于21世纪初, 从探索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起步。2003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确定为财政预算改革的核心内容, 拉开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序幕。之后,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经历了事后绩效评价扩围、加强事前绩效目标管理、 开展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等阶段。
2018 年7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 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提出了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花钱必问效、 无效必问责”的理念成为基本共识,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完成: 全方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政策和项目逐步拓展到政府和各部门, 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预算绩效管理层级; 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基本建立, 预算编制、执行、监督、 决算等环节实现了与绩效目标管理、跟踪监控、评价、结果应用等环节的有机统一, 建立起预算立项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事前、事中、事后闭环链条; 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将各部门的预算收支全部纳入绩效管理。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实现了从“要我有绩效”向 “我要有绩效”的转变, 财政资源统筹能力、 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持续得到提升。
当前,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持续加力提效; 面对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必须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来强化开源节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要求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 强化事前功能评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预算制度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 如何将效率、效益、 公平和可持续等绩效管理理念融入财税体制改革, 如何在当前财政运行紧平衡的状态下更加有效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都对进一步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辍者无功, 耕怠者无获。路虽远, 行则将至; 事虽难, 做则必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必须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绩效标准体系建设, 而绩效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是绩效指标。标准化建设一直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难点,目前仍未能建立全国统一的分行业、分领域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部分绩效指标科学性不强、精准度不高, 造成绩效评价结果不全面、不客观, 已经成为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瓶颈, 也是下一步推进改革的难点。事业单位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主体, 院团、医院、高校等单位如何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科学设置绩效管理指标, 需要汇集各方力量、深入研究, 积极建言献策。
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 来自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行政事业类七期的四个课题组, 编撰了《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与案例》一书。本书分别以国有文艺院团、高校、公立医院、人才评价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实践工作为基础,提炼经验, 创新思路, 力求探索可操作的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路径和方法, 为各类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重点聚焦健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 有效应用国内外预算绩效管理研究成果, 深入剖析了部分典型案例。第2章介绍了A院团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综合业绩评价的管理实践, 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第3章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 构建大学 “双一流” 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B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第4章通过C公立医院薪酬改革案例分析, 研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的阳光薪酬制度, 希望引导公立医院更加注重内涵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第5章通过D单位人才评价类考试项目绩效指标设置与优化案例, 提炼出项目支出绩效指标制定的“立足核心职能、向上战略拔高、向下任务延伸、全面细化指标、统筹协调部门、注重集体决策”36字方法。第6章对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并对事业单位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建议。本书凝聚了笔者的思考和心血, 为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一张“施工图”, 希望能给实务工作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