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公共风险属性。气候问题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关注焦点,已经成为全球议题。气候议题也逐步脱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主渠道,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G20等国际财金渠道上,对相关国际治理规则的探讨也在不断加深。
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以国际气候制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机制以约束和规范各国的碳排放行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公共风险的重要路径。在各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中,碳定价机制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识并推广。截至2023年4月,全球共有73个以碳税或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为主的显性碳定价机制,覆盖了约2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碳定价机制的作用机理、碳定价机制的国际进展及对中国的影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碳定价方案?这些都是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世界银行将碳定价机制分为显性碳定价机制、隐性碳定价机制和负向碳定价机制三个类型,其中显性碳定价和隐性碳定价机制也被称为正向碳定价机制。
本书据此分类展开研究,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气候变化与碳定价机制,主要介绍了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路径及工具选择,并详细分析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最为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的碳定价机制的内涵、逻辑框架及作用机理。第二章是显性碳定价机制的比较选择,主要介绍碳税、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碳信用机制的概念,并对三者的理论依据、作用机理及效果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显性碳定价机制的国际实践进展,按照国别分析了碳税、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碳信用机制的运行情况,总结了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四章是隐性碳定价的评估方法与展望,对隐性碳定价的演进脉络、核心要素与评估方法、应用难点及应用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第五章是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践进展的介绍,着重分析了其形成背景、实践典型及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措施。第六章是气候变化的全球包容性框架辨析及中国应对,从全球视角看碳定价机制的进展,针对国际社会提出的全球行动的三个包容性框架的合理性、未来可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七章是碳定价机制的中国实践分析与方案选择,具体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与碳定价机制的形成,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成效以及中国涉碳税收政策,并就中国碳定价机制优化思路与方案选择提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