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知识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相关教材建设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企业面临的信息技术环境在不断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高等学校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学生能力的有效匹配,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此背景下,编者编写了《会计学基础》教材。本教材特点如下:
01、注重法治意识培养会计信息不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石,也是企业治理和控制的基础。会计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系统在“构筑法治国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企业合规经营是良好市场秩序和法治的重要体现。具有良好法治意识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是保证企业合规经营的基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特别是经济法律意识不强。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法规,尽量引用原文,为培养学生经济活动中的法治意识打下基础。
02、体现管理监管视角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环境下,认识到会计信息和企业管理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中的重要性,发挥会计系统在全面从严治党、维护中央政令畅通、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对建设治理现代化国家以及完善资本市场至关重要。依法治国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之间互动互构,依法治国内在地要求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一般认为会计职能包括反映和监督,但是会计学教材大多集中于反映,很少独立介绍监督。本教材在绪论中增加了一些与会计学和企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会计在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监督中的作用。
03、体现信息时代特色信息技术给会计和会计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会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过程以及数据使用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会计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实验模拟手段多样,实践环节得到强化,一些会计过程甚至可以直观化展示。本教材编写中注重区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对于操作性内容进行了简化,放在实践教学环节解决,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04、重视概念体系构建既往的基础会计教材或者会计学教材多重视对操作性知识的介绍,对概念体系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概念体系是理解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基础,完善的概念体系有助于理解财务会计实务。随着财务会计学的发展,其基本理论也逐步完善。原有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多偏重过程和现象描述,理论框架构建方面偏弱。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基本概念框架建立,以期为中级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学习和理解财务报表打好基础。